1.选好林地与良种:选择土质疏松、深厚较肥沃、地下水位高、地势平坦、有水源的适生林地,进行集约经营;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,选择速生、丰产、优质、遗传性稳定、抗逆、抗旱性强的毛白杨、山海关杨、加杨、群众杨、小黑杨、合作杨和红叶杨等良种杨。
2.栽植密度与壮苗:每亩栽植35~45株,株行距3米×5米、3米×6米、4米×5米均可。这样在10年轮伐期内,既能培育出中径材,又能使单位面积内有较大的木材生长量;采用二年生壮苗或二年根一年生苗,苗高3米以上,胸径2厘米以上。造林前将苗根进行2~3天浸水然后栽植。
3.大穴整地与施肥:在雨季进行穴状整地,挖长、宽、深各1米的大穴;带状开沟,带宽1米,深1~1.5米。穴口或沟沿整成集水形,以利蓄水。每株施50公斤农家肥,穴底或沟底铺肥30厘米,其余肥料与地表土充分混合后施在新植苗的根系层中。这样既可缩短缓苗期,又可加速幼林生长。追肥改为喷肥,林木生长高峰前后喷2~3次0.3%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。
4.适当深栽:一般白杨派苗栽深60厘米,青杨派和青黑杂交种栽深60~80厘米,黑杨派苗栽深80~100厘米。造林前先在穴内浇足底水,水渗后放苗埋土到坑的一半时踩实,浇2次水,水渗后再埋土到坑沿20厘米踩实浇第三次水,水渗后扶正苗木再踩实封个土墩即可。
5.进行管理:栽植后在每株树基覆盖1平方米地膜或铺1平方米、厚1厘米的麦糠,使树基部逐渐低于坑四周成漏斗形,以利蓄积自然降水和风积肥料;每年6月在树木第一个生长期前应浇灌第一次消冻水;在土壤封冻前浇一次封冻水。造林后第一年种植豆科植物,尤其种植野碗豆夏季压青,对改良土壤效果很好。造林后2~3年大面积间种花生、豆类和种瓜、种草等,并使用化肥提高绿肥产量。这样管理,2年生平均树高5.5米,当年高生长1.5米,胸径5.5厘米。林木的高、胸径生长均比未间作的提高15%~20%。
造林3年后,可根据林木长势,隔1~2年采取每株深穴施硫铵或尿素0.5公斤、磷肥0.5公斤,施肥时间均在两个生长期前半个月进行,施肥后浇水,或在雨季追施化肥。这样管理6年生的毛白杨、山海关杨、加杨年均胸径生长1.8~2.7厘米。
|